山东花鼓

  花鼓这种民间艺术形式,宋时已有记载,明清益盛,遍及全国。流行山东境内的称为“山东花鼓”,亦称“花鼓丁香”、“花鼓腔”、“打花鼓”、“花鼓秧歌”等。花鼓在流传中,与各地俗曲小调结合,发展成为许多新兴地方剧种,产生过不容忽视的影响。

  山东花鼓有南、北、东3路之分。为主的“南路”流行在鲁中鲁西南广大地区,并在菏泽、济宁地区发展成为“两夹弦”、“四平调”两个深受群众喜爱的剧种。“北路”流行于聊城德州、惠民地区。有“聊城花鼓”、“茌平花鼓”,并有以歌舞为主的“柳林花鼓”,临邑、禹城一带的花鼓,则发展成为地方小戏“一勾勾”。“东路”即滕县、邹县和峄城一带流行的“锣鼓冲子”,在当地形成“拉魂腔”(即柳琴戏),传至淄博潍坊及胶东等地,则称为“肘鼓子”,逐渐发展演变成为“五音戏”、“柳腔”、“茂腔”等剧种,并对东路大鼓音乐也有明显影响。

  花鼓演唱以二人对唱最有特色。男角(俗称鼓架子)挎花鼓、着便装,双手舞动鼓槌,击鼓配唱,插科打诨。女角(男人装扮,俗称舞桩)包头,古装粉面,头顶特制绣球,两条飘带垂于胸前,长辫子垂于脑后,着彩衫、彩裙,手持折扇(或罗帕),扶男角肩,边唱边舞,所唱多为爱情故事。后来增加人数,发展为分角色化装演出,并增添了大锣、小锣、铙钹、梆子等打击乐器,演出场面有“紧七慢八,六个人瞎抓”之说。虽然仍是打地摊、坐板凳,但已开始向戏曲形式过渡,有影响的艺人多改业组成戏曲班社,而民间专唱花鼓的艺人则渐趋稀少。目前在农村集市庙会,也很少看到。

  信息来源:山东省情网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推荐山东省更多特产

你可能对下列花鼓也感兴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