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山祭鼓

祠山祭鼓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祠山祭鼓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社渚河口地处溧阳西南,处于苏皖两省三县相交地带,旧时属于;三不管;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复杂的人文因素,形成了多元文化相融共处的境况,亦形成了便于多种异域民俗文化留存和融合的社会生态环境和条件,也给民间艺术的传承、发展、生长提供了适宜的沃土。祠山祭鼓便是多元文化的结晶,是流传于社渚一带的传统祭祀音乐。生成至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

  据考证,生于吴兴的张渤,幼年受大禹治水的影响,成年后不惜变卖家产,资助江南百姓治水,后长眠于广德横山。唐、明以后,历代朝廷,对张渤屡加赠赐,封横山为祠山,张渤为大王、大帝。随着时日的推移,张渤的形象逐步被神化。溧阳河口百姓为表怀念和崇敬之意,在河口村建起“八村祠山庙”,并在明万历年间创立、形成了“祠山祭鼓”这一传统祭祀音乐形式。

  祠山祭鼓整个演绎过程严谨而神圣,阵容壮观。参加展演的人员有168名之众。祭鼓仪式开始时,众人先在祠山庙祭拜。尔后展演队伍逐次巡村而去。其中,8人抬着祠山神轿,4人扛着万岁牌,并有8把大飘伞,16面龙旗及18件兵器一起展示。而更为引人注目的是12尊傩神,有12位演员扮演,代表祠山大帝、白虎将军、黑虎将军、中方神、东方神、南方神、西方神、北方神、土地神、判官等12位神明。演员们戴着檀香木刻制的面具和描金点银的头盔,上插雉翎,分插五色背旗,威风凛凛。

  每年农历二月初八,祠山大帝生日,河口村人进行一年一度的“祠山祭鼓”展演活动。一时间,锣鼓喧天,鸣炮齐放。《雨夹雪》和《十里埋伏》的锣鼓音乐不绝于耳。展演队伍,每到一村,祭祀开始,祠山神位在上,祭台上摆有三荤、三素、酒茶,奏乐后,人们烧香、叩首,祈望全村百姓平安,年成风调雨顺,跳起古傩舞,结束后,鸣炮欢送,转至下一村。行傩队伍浩浩荡荡,气势壮观。

  祠山祭鼓程式严谨、规范,其完整的群体仪式总是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场景中展现。河口村人把这套祭祀、展示过程视为神圣。祠山祭鼓既是一种传统祭祀音乐,亦是当地一种民间习俗活动,其目的是娱神娱人,给予广大乡民以愉悦的精神享受和娱乐。祠山祭鼓是南北多元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产物。其发展成因,为我们研究民间祭祀活动和傩文化在苏南地区的形成,研究江南民族学、民俗发生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历史研究资料。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推荐溧阳更多特产

你可能对下列鼓也感兴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