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中华各族民俗文化与特产--独龙族篇特产
中华各族民俗文化与特产--独龙族篇
1、独龙族卡雀哇节
独龙族卡雀哇节流传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西部独龙江流域的所有独龙族村寨。卡雀哇节在每年农历腊月即公历的12月至次年的1月之间举行,节期最短3天,最长9天。1991年,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根据独龙族人民的意愿,把每年的公历1月10日定为独龙族的卡雀哇节。节庆内容包括木刻传信、跳锅庄、射击猎物模型、火塘烧松叶求吉祥、喝木罗酒、剽牛等。各村寨的卡雀哇节节期前后相续,居住于独龙江上游的村落最先揭开序幕,由上游经中游而至下游,各村寨依序进入节期,整个独龙江流域独龙族山寨的卡雀哇庆典前后持续一个月。卡雀哇节对探索独龙族文化发展的轨迹有重要价值,尤其有助于把握独龙族历法的起源
2、独龙族民歌
独龙族聚居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及相邻地带,历史上长期处于与外界隔绝的状态,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他们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各种艺术形式。其中,民歌是一重要类别,很多独龙族的史诗、神话、传话、故事、歌谣等,都是通过歌唱的方式,一代又一代地得到继承和流传。凡收获、猎归、建房、婚聚或年节等场合,独龙人都喜用歌舞来表达内心的喜悦和欢乐。独龙语中把民歌泛称作“门租”。独龙族民歌种类较多,根据题材内容和曲调的音乐结构形态,可分为叙事歌、情歌、习俗歌、劳动歌、山歌、舞蹈歌、儿歌、祭祀歌等。从音乐体裁来看,每一种旋律音调都可以演唱较为广泛的题材内容。叙事歌是独龙族民歌中最丰富的一类,较典型
3、独龙江乡独龙族传统文化
独龙江乡位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西部,总面积1944平方公里,海拔1200~5128米。全乡辖6个行政村,59个村民小组,分布在独龙江两岸的台地上,830户,4014人,其中独龙族3935人,占全乡总人口的98%。人均耕地面积1.6亩,人均收入212.83元(2003年)。独龙江山青水秀,环境优美。村寨大都建在独龙江两岸,依山傍水,四周山上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民居大体可分为木楞房和篾笆房两种类型,中、上游地区如迪政当、献九当、龙元多是木楞房,下游地区全为竹篾房,村落基本保持传统风貌,其中小寨传统草木结构式建筑占70%以上。独龙江乡地处横断山脉的峡谷地带,周围都是高山,形成封
4、独龙族语言
独龙族分布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史称为“俅”、“俅扒”、“洛”、“曲洛”等,自称“独龙”或“独龙阿昌”。新中国建立后定名为独龙族。独龙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未定。独龙语共有两种方言,一是独龙江的独龙方言,二是怒江丙中洛的怒族独龙语怒江方言,这两种方言有一定的差别,但能相互通话。独龙族历史上无文字,他们以刻木结绳方式记录事情和传递信息。20世纪50年代初,缅甸日旺人白吉斗·蒂其枯和外国传教士莫尔斯创制了一种以日旺氏族的口语为语音特点的拉丁文拼音文字,命名为“日旺文”。20世纪80年代初,在当地政府领导下,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派龙乘云先生协助贡山文化馆的独龙族干部
5、独龙族服饰
独龙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流域的河谷地带。独龙族的传统服装一般穿黑白直条相交的麻布或棉布衣,下穿短裤,习惯用麻布从左肩腋下斜拉至胸前,女子多在腰间系戴染色的油藤圈作装饰,常常披挂的五颜六色,串珠、胸链、耳环。年轻女子以前有纹面的习俗。独龙族男子过去用一方毯披于背后,由左至右掖,拉向胸前系结,下身穿短裤。现在独龙族普遍穿上了布料衣装,但仍在衣外披覆条纹线毯,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独龙毯。独龙族纺织手艺比较发达,妇女们喜欢用各种颜色的棉、毛线与麻线混织独龙毯,质地柔软,纹饰美观。
6、独龙族、怒族背包
独龙族、怒族背包是当地妇女手工织制及缝制的。它的原材料是担当力卡山上一种野生的麻。将将麻浸泡、撕开、去浆、制柔、搓成线后,用多种植物的液体染成各种各样的颜色。独龙毯质地结实耐用,可防雨。纺织方法与独龙毯一样,从剥麻皮、纺线到按照图案纹线拴综,以至提综、引纬、打纬等要经过十几道工序,使用多种不同的器具。只是面幅较窄,制作稍微容易一些。如今,精美的独龙族、怒族背包已成为贡山特色畅销产品。(怒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