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鼓亭

敲鼓亭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敲鼓亭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敲鼓亭是一种融民俗音乐和道教音乐于一体的民间音乐形式,流传于以海宁许村西行宫为中心的地区及周边乡村。敲鼓亭原为道士演奏的节目,后成为春季农村行街庙会(俗称“迎会”)的节目之一,一般出现在行宫菩萨后。海宁许村镇有关部门曾于20世纪70年代作过调查,据当时尚健在的西行宫道徒周老根(1910年出生)、宋雪昌(1915年出生)等人回忆,他们年少时曾在西行宫背诵过敲鼓亭工尺谱。以此推算,敲鼓亭在许村西行宫一带流传已有百年以上,其形成当在清乾隆年间。

  敲鼓亭的表演方法和演奏形式均别具一格,演奏时打击乐是以一人操作多种乐器来完成的,并用一种乐器打击出多种音响效果。敲鼓亭以形如小轿而下无底座的亭榭台阁式鼓亭为其独特的形式,以处在亭框中的敲鼓艺人的打击乐为主奏,跟随在鼓亭后的江南丝竹乐队为伴奏,在庙会行街的队伍中边走边表演。打击乐演奏锣鼓点为《满江红》等,丝竹乐器伴奏乐曲为民乐《八板》。在庙会的一般节目中,丝竹乐队跟随演奏的都为静止的表演(不演唱、不做动作),只有敲鼓亭为打击乐班伴奏,形成完整的视听效果。演奏的乐曲融入道教音乐的旋律,古朴庄重、深沉耐听。

  20世纪50年代后,农村行街庙会不再举行,敲鼓亭演出也随之废止。后西行宫被拆除,道士年老者渐次离世,仅留下部分文字记载和曲谱资料。1977年,海宁县文化部门采集了敲鼓亭资料。近年来,随着元帅庙会等传统迎会活动的恢复,敲鼓亭这种民间音乐形式被重新挖掘,焕发出新的活力。

  目前,敲鼓亭的主要传承人有丁甫雄、方桓钦等。丁甫雄,1950年出生,擅长演奏板胡、扬琴等乐器。2000年10月,根据采集的敲鼓亭资料,当地文化部门组织了二十余人排练,丁甫雄是其中之一,他在敲鼓亭中一人兼任板胡与扬琴两种乐器的演奏。方桓钦,1943年出生,年轻时曾在安吉县越剧团工作,2000年10月参加敲鼓亭演出后成为乐队主要成员,具有同时掌控两面大锣、两面小锣的绝技。

  敲鼓亭被列入第二批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信息来源:文/嘉兴市图书馆 图/方炳华

  信息来源:文/嘉兴市图书馆 图/方炳华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推荐海宁更多特产

你可能对下列鼓也感兴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