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新二十四式通背拳

  永新二十四式通背拳形成于清咸丰四年(1854年),距今已有158年历史。当年,宜兴埠人温长勇在省隶武举大赛中摘取葵丑科武状元,荣获头等侍卫封号,可佩刀入宫,曾任山东青州营参将,咸丰皇帝下旨拨款建“状元及第”,清政府每月发给俸银,从此温家在宜兴埠发迹,并在镇内推动民众习武。劳作之余在田间地头、村间空场,都有习武者的身影,后来温家晚辈敬赠“武魁”大匾一块悬于温家正厅。

  由于镇内民间习武盛行,太祖通背拳第四代传人常胜将军刘玉春的大弟子李金富来宜兴埠镇戳杆授艺,镇内德高望重者,在温家的资助下建立了东拳房,广收徒弟,李金富则成为二十四式通背拳的第一代传人。他为二十四式通背拳在宜兴埠的传播,做出了贡献,得到了本镇习武人认可和崇拜。因镇内各民间组织冠名均以“永”字开头,故为“永新”二十四式通背拳,意为永远有新人出现。正是在李金富的精心培育和指导下,以货真价实的通背功夫,传承正宗的二十四式通背拳,并吸纳了其他传统武术之精华。表演时惊险精彩,讲究真刀真 ,所使用的器械全部是真家伙。

  二十四式通背拳是中国拳术之一,也称通臂拳。基本内容以其高、难、惊、险的套路,进行单打、双人对练、一对多练习,讲究手法、步法、腿法。手法有摔、拍、穿、劈、钻等。步法有行步、迈步、散步、犄角、连环步。腿法有勾、挂、踢、蹬、弹、踹、连环腿等24种形式。

  二十四式通背拳地脚功技法有横栏斩拤、犄角连环、劈崩挂扫、撑提搠炮、鞠挑撩截、疾步勾子、暗下取火、粘连跟随、鹞子翻身、平地翻车、猛虎回头、霸王举鼎等,在演练中如同风摆荷叶。脚下技法有跺蹚连脚转、鸡行颠跑蹿、叉步掖步、荷叶步、挤蹚跳挫扫等。劲力有罗旋抖擞、拧裹钻翻、惊弹0 、含粘二增。外有冷、急、脆、快、硬等。四大项:翻江倒海、路地飞腾、犄角连环、绞地龙。散手有一百单八字精义。成、喂、领、打右前臂别打低,见手往前欺,出前劈护心拳,前腿一动打转拦,上打拦,下打搠,认准门子不放过。

  拳势要求做到:身似弓、手似箭、腰似弹簧、脚似钻。套路运动要求甩膀、抖腕、双臂摔劈。

  二十四式通背拳以柔为主,刚柔相济,以背力为法,放远击长,先发制人灵活快捷,力发腰背达掌尖,全身上下内外贯通。其独到之处是发左拳上左腿,发右拳上右腿,无影无形飘忽不定,达到拳如铁,腕如棉,两只胳膊似皮鞭,拳腿并进,攻如潮涌,退如水去。

  会旗有旗帜、大门旗2面、旌旗8面、小会旗24面、会旗1面、面贴。灯具有九龙灯、宫灯、六角龙灯、挑子灯。文场会具有大鼓1个,鼓箱1个,定场锣1个,镲、铬、铙、钹各2副。武场会具有器械架若干、刀、 、棍、三节棍若干。

  二十四式通背拳已传承六代,第一代传人李金富(1835年-1914年);第二代传人朱平川(1878年-1953年);第三代传人郭世田(1903年-1998年);第三代传人鲍桂华(1932年至今),朱东江(1933年至今);第五代传人郭长平(1947年至今),何凤阳(1948年至今);第六代传人何长志(1975年至今)。

  拳会确定了传承与发展的保护内容。有关永新二十四式通背拳技艺,发展、传承资料,培养有潜力的传承人;尊重老师傅们传、帮、带的积极性,保护他们的权利和义务;传统会具、道具、器械、服饰等;传统节日的展示活动及培训制度;加大扶持力度和资金投入。拳会还建立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1.积极参加区、镇组织的展示活动,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开展与其它民间武术组织的联谊活动。定期走访,友情往来,切磋技艺,不断提高。2.收集相关资料建立文字档案,让后人了解其历史发展、技艺特点、传承脉络。3.制定相关规章制度。确保练功场地、演出道具、培养新人三落实,选好代表性传承人。4.把老师傅组织起来,让他们发挥余热,起到传、帮、带的作用,并注重从娃娃做起,“非遗”进课堂活动。并积极开展对会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建设适宜传承发展的传习会所,让永新二十四式通背拳在宜兴埠代代相传。

  信息来源:天津市北辰文化信息网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推荐北辰区更多特产

你可能对下列拳也感兴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