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亮新作《燕食记》在京发布:既是日常盛宴,也是冷暖人间

旅游 羊城派 2022-08-05 20:53

原标题:葛亮新作《燕食记》在京发布:既是日常盛宴,也是冷暖人间

葛亮新作《燕食记》在京发布:既是日常盛宴,也是冷暖人间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磊 图/主办方供图

8月4日,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作家葛亮的最新长篇小说《燕食记》,并于红楼公共藏书馆举办了以“时间的味蕾”为主题的新书发布活动。

活动邀请了白岩松、杨庆祥、阎晶明、潘凯雄为嘉宾,阵容强大。

《燕食记》四十余万言的篇幅,以宏阔的笔力书写中国近现代历史,是葛亮继《北鸢》《朱雀》后潜心耕耘的全新长篇小说。

小说沿着岭南饮食文化的发展脉络,以荣贻生、陈五举师徒二人的传奇身世及薪火存续为线索,借关于美食的跌宕故事,以细致入微的文笔,生动描摹出中国近百年社会变迁、世态人情的雄浑画卷,堪称呈现粤港澳历史文化版图的精心之制。

《燕食记》

中国人把饮食与人生连在一起

将情感寄托于饮食,是古已有之的中华文化共情之源。六年前葛亮创作的《北鸢》中即言:“中国人的道理,都在这吃里头了。”由此奠定了《燕食记》的先声底蕴。

小说题为“燕食记”,意为古人日常的午餐和晚餐。周朝确立“三餐制”,意味着礼制的开始,由此确认了中国人“民以食为天”的日常俗理。

《燕食记》正是从粤港吃茶点的习俗生发开来,博古通今地展现了中国自古以来宏博精深的饮食文化,且深刻探讨了在时代变幻、家国逢难之际,饮食是如何安抚人心、凝聚起中国人的精气神的。

《燕食记》中同钦楼最负盛名的“大按”师傅荣贻生因打得一手好莲蓉而声名远扬,每做一锅莲蓉,这第一口他一定亲尝。但做了一辈子,他最想念的,恐怕还是小时候在太史第中第一次吃到的莲蓉枣泥月饼。“软糯的莲蓉与枣泥,并不十分甜,但却和舌头交缠在一起,渗入味蕾深处。”

可以说,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懂得吃的国度之一,也是最看重吃的国度之一。白岩松非常欣赏葛亮的小说取自,礡然成篇,他觉得“中国人是把饮食与人生连在一起的,饭菜的滋味就是人生的滋味” 。

发布会现场

以大湾区为重心勾连百年历史

全书落笔于饮食,其所描绘的却是近代百年的中华世事人情,众生百态皆入书中:

岭南的气候时令、菜蔬瓜果,漫长的海岸线与山林乡村,天空四野的云霞雨雾、日月星辰,南来北往的文人墨客、贩夫走卒,街檐的旗幡、茶楼的招牌,林林总总方方面面,堪称“岭南梦华录”。

《燕食记》选取粤港美食作为故事和人物的落脚点,以四两拨千斤之态,自然而然将广东、广西、香港、福建、上海联结起来,既打通了整个岭南的空间壁垒,又以饮食的传承、流变、革新轻松勾连起近代百年岭南历史。

葛亮

葛亮从同钦楼的兴衰讲起,一路由香港的茶楼电影追溯到广州的食肆酒家,然后在广东的饮食书籍、旧年报纸中钩沉起民国时期寺庙庵堂的素筵、晚清举人的家宴渊源。

前后大小人物数百,几乎每一个人的生前身后,都有着深刻的历史痕迹。最终又由同钦楼的现在落地香港,以山伯五举“叛逃”师门改做上海本帮菜为引,牵出香港百年来同广东、福建、上海的同气连声、一脉相传。

但葛亮并未将《燕食记》禁锢于“地方小说”,其以大湾区为重心,实质上由南向北,辐射了整个中国近代的百年风华。

《燕食记》写了五代人的生命流转。这不仅是一部岭南地区的饮食流变史,更是一部中国人的精神立足史。葛亮要写的,就是这由来久远的饮食文化背后的人,以及人的精神。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