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亭不光有大猪蹄
还有大馒头
流亭真是个风水宝地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流亭大馒头
01
馒头越大 来年越富
da man tou
流亭大馒头在岛城很有名,保留了小麦的原汁原味,不使用任何添加剂,更重要的是个头大。民间还有“馒头越大,来年越富”的说法 ,而流亭大馒头重达3斤,所以卖得很火,尤其是春节前后。各种花式馒头经过“线上”+“线下”的销售模式走向百姓家,深受市民喜爱。
流亭大馒头从清末胡象续、胡象球创建至唐彩玲、胡孝初,已有第六代传人了,如今有寿桃、燕子、面鱼花、老虎、金锁、枣山、宝葫芦等50多个传统品种,已成为享誉岛城的老手艺。
馒头经老底引子、和面、发酵、塑型、锅蒸等多道工序制作完成,采用植物提取汁液作为彩色颜料,面香浓郁,凝聚着手工艺人的匠心味道。
人们婚庆喜事、生子添喜、祝福贺寿、馈赠亲友等,都会买各种各样的大馒头增添节日喜庆味儿。
新人结婚时一般用传统的大馒头和“富贵鱼”,老人过寿习惯购买大“寿桃”,孩子出生添喜的愿意买面虎、宝葫芦、金锁或燕子,而逢年过节时,枣饽饽、面鱼、夹心花卷、馒头等最受欢迎。馒头上还会印有“囍”字、“夀”字或漂亮的装饰,看起来更加喜庆、美观。
02
流亭大馒头已纳入非遗名录
da man tou
流亭大馒头是城阳东流亭社区传统手工艺食品 ,据东流亭《胡氏族谱》记载,流亭胡氏一世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迁到流亭,流亭大馒头由第十五世胡象球始创于清同治年间,大概在1862年前后。
相传在民国初期,晚清的宫廷大员劳乃宣等人避居青岛,对岛城名吃一一品尝,对胡氏流亭大馒头尤为偏爱。1935年,韩复榘、史景洲、杜月笙、叶恭绰、胡海云等100余人发起修庙,凡在流亭就餐或有关方面设宴招待等,流亭大馒头必不可少,其名声也广为流传。
流亭大馒头起初只是家庭小作坊,改革开放后,原有的加工能力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生活的需求,就把原来的东流亭面粉加工厂改建成馒头加工车间,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前提下,部分流程采取了机械加工。
曾经流亭一带制作大馒头的作坊一度达到几十家,由于流亭大馒头对制作技艺要求较高,最后留下来的只有三五家。
为了挖掘和传承这一传统工艺,东流亭社区已将流亭大馒头制作技艺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已收入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03
五大步骤 做好大馒头
da man tou
流亭大馒头第五代、第六代传人唐彩玲、胡孝初是母子俩。他们一年四季不得闲,即便是夏天。更不用说春节前后了,更是忙得团团转,一天工作16个小时是常有的事。流亭大馒头看上去好吃又简单,但却每一步都是学问,一共有五个步骤要完成。
第一步:引子。很有讲究,要选用纯天然、无污染的优质小麦面粉加工,制作过程中没有用任何添加剂和防腐剂,所以口感很纯正。
第二步:和面。由于流亭大馒头面团较硬,所以和面是很关键的一步,这时要把已经发酵好的老面和酵母一起和进去,先称重,再揉五分钟左右。
第三步:发酵。这是发面蒸馒头时剩下一小团面,由于里面有很多酵母菌,下次发面的时候作为菌种用。这种用上次发酵的老面做菌种发面,是流亭大馒头传承下来的特色,“老面用量的控制很关键,放少了口感不佳,多了会使馒头发酸。还要控制好温度和湿度,让馒头发酵到一定的大小。”胡孝初说。
第四步:蒸制。唐彩玲说:“这个三斤大馒头,少了65分钟可不行,严格计时一点都不能差,否则口感就出不来。”
第五步:趁热出锅,彩绘。馒头晾干后还可以根据需要着色,使大馒头看起来更美观。
第六步:出库,包装,储存,出街销售。
美味爽口的流亭大馒头出锅了!
大馒头口感劲道,
清香微甜,软硬适度,
咬一口,倍儿满足!
今天,你吃了吗?